为增进师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理解,探索早期西方旅行者如何塑造欧洲的中国形象,10月31日,外国语学院特邀香港大学中文系米欧敏教授在学院114教室举办了专题讲座《走到中国的早期西方旅行者与他们的文化影响》。讲座吸引了50余名师生代表到场聆听。
讲座中,米欧敏教授系统梳理了13至17世纪多位重要西方旅行者的东方行纪及其文化影响。她首先介绍了柏朗嘉宾、鲁布鲁克、鄂多立克等最早抵达蒙古及中国地区的欧洲传教士与探险家,并剖析了《曼德维尔游记》等书在西方建构“东方想象”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米欧敏教授重点讲述了伊本·巴图塔在近30年间行程逾12万公里的游历经历,其足迹遍及伊斯兰世界乃至西非、东欧、南亚与中国。他口述完成的《游记》细腻描绘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为研究14世纪的世界历史、地理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随后,米欧敏教授聚焦《马可·波罗游记》与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图塔的记载,对比二者笔下元朝中国的异同,并探讨了“契丹”这一称谓背后的历史流变。她还以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为例,生动阐释了西方文学如何汲取旅行文献的养分进行艺术再创作。
在论及16至17世纪的耶稣会士时,米欧敏教授特别以曾德昭《大中国志》为例,指出其中转述的晋武帝“羊车望幸”故事与《西京杂记》所载汉元帝“按图召幸”之间形成了有趣的跨文化映照,揭示出西方作者如何借助中国史料构建其独特的中国叙事。
最后,米欧敏教授总结指出,这些早期旅行文献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见证,更是文化误解与重新诠释的交汇之地,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间中西双方的相互认知与文化互动模式。
本次讲座内容翔实、视角独到,借助丰富的原始文献与图像资料,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重返那段中西“初次相遇”的历史现场。活动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中西文化交流复杂性的认识,也彰显了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学术魅力,为同学们在相关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启迪。
文字:阮靖舒 摄影:王羽仪 编辑:冯洁 审核:金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