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4日,我院徐中意教授应邀参加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话语、认知与社会高端论坛”,并做主旨发言。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话语、认知与社会:前沿理论与多元方法。会议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本次会议的主旨发言人按出场顺序分别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发言题为“再论英汉时空性差异”;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发言题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话语的批评认知语言学分析”;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徐中意教授,发言题为“美国外交话语模式之话语功能研究路径: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周长银教授,发言题为“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实证研究”;江苏警官学院潘艳艳副教授,发言题为“基于构式语法的话语策略研究——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治理为例”;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天伟副教授,发言题为“主观化和客观化话语策略的批评认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张媛教授,发言题为“话语策略中立场及主观性实现的资源和机制探讨”。
徐中意教授认为,外交语言可通过三种方式影响外交行为和国际关系:正常化意识形态;模糊化外交立场;合法化/非法化外交行为。本次发言基于她本人构建的外交话语模式分析框架和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通过对后冷战时期(2001年至今)美国列届政府外交话语实例的分析,探讨了外交话语模式的话语功能研究路径,重点考察了美国政府如何在外交实践中使用语言策略实现以上三种外交话语功能,以及其外交话语模式中隐含的意识形态、间接言语行为和话语逻辑,达成影响或操纵受众、回避外交冲突、获得合法性、争夺话语权等外交目的,从而维护、建构或重塑外交关系。
本次发言内容是徐教授目前主持的语言学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冷战时期中美外交话语模式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7BYY187)”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发言得到了本次论坛线上和线下专家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也为国家课题的顺利结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